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从“香菱学诗”中看教与学的品质

时间:2013-10-10 10:36 点击:
本论文是我在上初中语文课文《香菱学诗》时,感动于林黛玉教诗和香菱学诗,便详细理清“黛玉教法”和“香菱学法”,觉得深有意趣。若我们教师都能如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一样循循善诱,学生又能像香菱一样刻苦学习,那学习不再是一个苦差事,师生关系一定会有一个
  《红楼梦》中的林黛玉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最美丽最具诗化的人物形象。她冰雪聪明,通灵机敏,感情丰富,个性鲜明,美丽善良,富有同情心。为了塑造这一形象,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致刻画。课文《香菱学诗》一节,主要人物虽然是香菱,但林黛玉的表现也不可忽略。香菱原本是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之女,小时候被拐子拐了去,养到十二三岁,拐子将她先卖与冯家,后又卖于薛蟠,两家发生争执,薛蟠仗势打死冯公子,她被带到薛家,做了薛蟠的填房。此时因薛蟠在外,香菱便与薛宝钗同房共眠。薛宝钗的诗才并不比林黛玉相差多少,香菱为什么舍近求远,特地跑到林黛玉那里去学诗呢?《红楼梦》写这一节,原有两个作用:一方面是正面描写香菱的可爱和才华,反衬其坎坷的生世与命运,表达对香菱的同情;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描写林黛玉,把她与薛宝钗做个暗比。薛宝钗机谋深远,沉着稳重,图谋的是功名富贵,不屑于那些“俗事”。在她以为:女子写诗是不务正业,所以,她并不主张女子学诗,当然不会热心为香菱教诗。
  而林黛玉之所以热心为香菱教诗,也不是她好为人师,而是因为她对香菱的同情。她的命运与香菱相似,父母双亡,无依无靠,诗歌成为她们慰藉人心表达心意的主要手段。这一点也正是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又一不同之处。
  本文意在论述《香菱学诗》中教与学关系,为什么要谈及人物性格呢?这是因为教与学首先要触及到双方的态度问题。一个热心好学的学生,如果碰到的是一个“乐为人师”“善为人师”的人,学习效果肯定会特别显著;若是遇到薛宝钗这样视写诗为“俗事”的人,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。另则:教与学应当是感情的交流,而不是简单地知识传达。此时黛玉刚得了大病,已“好了大半,见香菱也进园来往,自是喜欢”是她乐教的前提。因此她说:“既作诗,就拜我作师”。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互信互敬的友爱关系,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。黛玉的第一句教导是:“什么难事,也值得去学!”并不是轻看诗歌创作,而是给初学者一粒“定心丸”,告诉初学者:学诗并不难。在战略上先藐视敌人,不要被“学诗”的困难吓倒。然后她言简意赅地讲述了诗歌创作的基本要点:“不过是起承转合,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,平声对仄声,虚的对实的,实的对虚的,若是有了奇句,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”还说:“词句究竟还是末事,第一立意要紧。若意趣真了,连词句不用修饰,自是好的”强调写诗要诀在“立意”,“不以词害意”。然后推荐王维、杜甫、李白,再读陶、应、谢、阮等人的诗。过一段时间,香菱来换书,请求评点自己的领悟所得,黛玉笑道:“正要讨论,方能长进”,之后又让香菱摸索实践,写“吟月诗”。第一首“因看诗过少,措辞不雅”,“被缚住了”,教她“只管放开胆子去作”。第二首还不好,“过于穿凿,还得另作”直到第三首才写出优美的意境。
  综合黛玉教诗的过程,可以总结出师者应该具备的品质:
  第一、要乐教。就是我们常说的热爱本职工作。
  第二、要热爱学生。黛玉对香菱的爱,有同情和喜爱,甚至把她作为诗友,当作命运悲苦的伴侣。
  第三、要精于学业,熟练业务知识。特别要善于突破难点,一语中的,“一石激起千层浪”,让学生迷雾顿开,如醍醐灌顶,豁然开朗。
  第四、重视自我领悟,以学为主。黛玉总是先倾听香菱个人的感受,然后顺势利导。
  第五、讲究交流探究,善于点化。找准典型例子,以点带面,深入浅出。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